目前分類:閱讀心得 (3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非暴力溝通.jpg

本書作者為馬歇爾 · 盧森堡博士,為非暴力溝通中心這一非營利機構的創始人。

文章標籤

Re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peter.jpg

本書作者為勞倫斯·彼得,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學者之一,他提出的『彼得原理』與『莫非定律』『帕金森定律』並稱為20世紀西方文化最傑出的三大發現。

文章標籤

Re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oupput.jpg

『沒有輸出的輸入,只是浪費時間』

本書作者為精神科醫生樺澤紫苑,是個出版過28本書的作家。
作者每個月平均閱讀20本書以上,但卻在某天突然發覺自己雖然看那麼多書,卻沒有甚麼顯著成長,因此開始刻意加強自己的輸出,並出版了這本書,把自己所學分享給大家。

書中主張人生是靠輸出達到轉變,只要改變方法,將學習重點放在輸出,每個人都能達到突飛猛進的成長。


▌何謂「輸入」與「輸出」?
「讀」和「聽」屬於輸入,「說」和「寫」屬於輸出。
看書是一種輸入,把內容分享給朋友聽,就屬於輸出。

輸入改變的只有「大腦世界」,唯有輸出才能改變「真實世界」。


▌重要的不是輸入量而是輸出量
「每個月讀3本書的人」和「每個月讀10本書的人」,哪個人成長比較快?
大多數人會豪不猶豫地說當然是後者,哪有唸10本輸3本的道理對吧!
但書中談到,「只讀3本書,但每一本書都能說出內容」對上「讀了10本書卻一本書都說不出內容」
成長幅度絕對是前者獲勝,因為輸入量再大,只要沒有輸出,就不會成為記憶,儲存在大腦。


▌輸出的基本法則-1
人在做輸出時,會運用手部肌肉做「寫」,運用嘴巴周邊的肌肉做「說」。
靠「寫」或「說」這類運用運動神經所獲得的記憶,稱為「運動性記憶」。
其特徵在於一旦記住了就很難忘記,就像大家小時候學會騎腳踏車,即便好幾年都沒接觸,但再次接觸時也不會忘記怎麼騎。
所以學習時不要光在心中默念,只要利用「邊讀邊寫」,「唸出聲音」來背誦,利用運動性記憶,是牢記的關鍵。

人的大腦機制,會將「重要情報」視為長期記憶儲存起來,「非重要情報」則會忘記。
而所謂「重要情報」,就是輸入大腦經常被運用的情報。
換言之,若輸入大腦內的知識沒有經常運用,很快就會忘記。
輸入大腦的情報,會暫時被儲存在叫做「海馬迴」的地方,時間大約為2-4週,因此只要在這段時間內,
經常運用輸入的情報,大腦就會斷定該情報是「重要情報」,將其轉移到長期記憶區儲存起來。
作者建議在兩週內將情報輸出三次以上,即可達到上列所說的效果。


▌輸出的基本法則-2
大多數人學習,都將重點放在輸入而不是輸出,然而美國大學博士做了個有趣的實驗,
實驗找來100位小學生,讓他們背下「名人年鑑」裡的人物名稱,每一組的「記憶時間」與「練習時間」比例各不相同,
最後成績最高的是花40%在記憶的組別,因此輸入與輸出的黃金比例約為3:7,與其死讀課本,不如多花時間練習題目。


▌輸出的基本法則-3
檢視輸出成果,將經驗活用在下一次。
每次輸出完後,都要回頭重新檢視、反省、改善、修正方向、探究原因,唯有透過反饋,才能讓自己持續進步,
否則只會在未來繼續犯相同的錯,讓自己一直在原地打轉。


▌輸出帶來的好處
(1)留下記憶-將「重要情報」牢牢記在腦中。
(2)改變行動-透過輸出後的反饋,讓人的行動往好的方向前進。
(3)改變現實狀況-工作更有效率、人際關係更融洽。
(4)獲得自我成長-透過反覆的輸入輸出,促使自己有所成長。
(5)變快樂-做正面的輸出,讓自己獲得好的評價、肯定和信賴,讓人更想繼續輸出。
(6)獲得壓倒性的正面結果-根據上述的連鎖反應,為現實生活帶來一連串的正面影響。


▌其他輸出法則
本書不只就學習這塊說明如何輸出,也在溝通、表達、心理學等方面有所介紹。
例如:
(1)在背後說人壞話,不僅無法紓壓,還會刺激壓力賀爾蒙分泌。
(2)麥拉賓法則-比起語言的意思內容,人們更相信視覺與聽覺上的情報。(講話大方有自信更重要)
(3)單純曝光效應-接觸次數越高,對其好感度也會越高。
(4)杜葉二世法則-適度的緊張能提升表現。
(5)只要努力五分鐘,就能開啟「動力開關」。

除了上述這些例子,書中還有介紹很多很多關於輸出的小技巧,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去翻閱。


 

文章標籤

Re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